六大河•特写篇 | 镇雄白车:探寻红色路 迎来桃李香
如今,正是著名的赤水河畔白车李子开始陆续上市的丰收季节,在鸡鸣三省大桥头云南一边,半年多前看不见的摊位,在鸡鸣三省大道两旁,已经出现了摆摊的几户人家。
看上去颜色泛绿的江桉李,在火辣辣的阳光下,着实有些诱人……但“啊!里山!先生”此行的云贵川(渝)鸡鸣三省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宣传推广上台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所以来不及下车,就直接往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坡头镇德隆村的白车前行了。
这一次,“啊!里山!先生”一行正赶上季节,那真是“探寻红色路,迎来桃李香”。白车李子,有江桉李、四月李、五月李、六月李、七月李、苹果李、红心李、冰脆李、野麦李和大红麦李等十几个李子品种,品种品质优良,各具风味,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因此白车甚至有“李子王国”的美誉。
而整个赤水河畔的鸡鸣三省,发展以李子、橙子、桃子等为代表的特色水果,那可是极具比较优势的产业,这里的人们,目前也正逐渐向水果等特色产业靠拢。
半年多前来白车时,记得上面一点接待中心的那位女服务员热情地告诉我们,说红军长征的故事,要村里八九十岁的老人知道的才更多,她可以带我们进村去问。只是这次抵达,“啊!里山!先生”一行在接待中心处并没发现那位女服务员的身影。
车在距离渭河谷底二三百米的白车寨子停下,走出车门,正欲向对面的一户人家走去,迎面一条狗子悠闲地窜了出来,“啊!里山!先生”一行正犹豫间。
“你们找谁?别怕,房前屋后,牠不会咬人的……”耳朵里传过来一个声音,顺着这个声音看过去,原来是与我们年龄相仿的一位妇女在说话。
当知道“啊!里山!先生”一行是想找年迈的老人,向他们了解红军长征经过鸡鸣三省的故事的意图后,“前面这家就有一位95岁的老人,是我们寨子里年龄最大的,我带你们过去。”她的热情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一鸡鸣唱,三省齐聆。”就是指云贵川三省接壤之地——“鸡鸣三省”:云南省镇雄县坡头镇德隆村白车彝寨、四川省叙永县水潦彝族乡赤水河村岔河彝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林口镇鸡鸣三省村苗寨分居在鸡鸣三省三侧。
令“啊!里山!先生”一行特别高兴的是,还真巧,走进白车寨子的第一户人家,95岁的魏兴举老人正好与家人们坐在一起,他看上去身体挺好,他的家人告诉六大河栏目:老人身体不错,通常不容易吃一颗药,眼睛还能看书。
略微有点遗憾的是,耄耋老人魏兴举,他的耳朵不好已有十来年了,关于“啊!里山!先生”一行想了解的红军长征故事,他已经听不见我们说什么了。
这时,旁边的几位村民,则你一言我一语地谈开了——
90年前的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来到鸡鸣三省,当时来的红军很多,在下面三岔河赵家、在我们这里、还有上面几边,都有红军居住。
多年前,很多外面的记者来白车了解情况,录了我家老爷爷讲的许多红军故事,可惜我们没把录音保存下来;听说红军首长来过我们这里,就连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到过鸡鸣三省;红军走后还留有一个有五角星的杉凳,后来村民们不敢留下使用就没保存下来。
稍后赶进屋来的61岁的魏龙军大声说:我伯伯摆过,他们小时候,还拿起红军留下的坏了的电话线来揉玩;三岔河划船的赵家,是四川人,但领我们云南的工资,这个渡口是我们云南管,赵再恒老人,儿子赵贵忠还在,他家曾有一罩红军留下的马灯,就是鸡鸣三省大道四川那边公路外面贴花的那家。
三省共护赤水河,如今,赤水河已实行了严格的水源保护和治理,在90年前热闹无比的三岔河,今天连昔日的小船也看不见了。
就连通向河底的道路,尽管有许多包括“啊!里山!先生”之类的游客意欲前往,但也不知如何下脚,在“啊!里山!先生”停车的间隙,一辆赶过来的越野车也紧随停下,还没开门的司机伸头就问:“到河底的路怎么走?!”
走出房门,告别95岁的魏兴举老人,当知道“啊!里山!先生”一行来自中国贵州时,帮忙带路与我们年龄相仿的那位妇女突然说:“我家也是贵州的,我们都是一家人,我老家就在岩上面,我姓杨,今年68岁了,我家丈夫姓蒋,要是贵州与云南有一条大路或桥梁连接起来就好了,我们上去下来就方便了。”
杨姓大姐68岁,比“啊!里山!先生”还大六岁,这还真是看不出来,看上去完全不像,这回,“啊!里山!先生”一行终于明白:空气清新的白车,其地理环境是何等的优越,人长期居住在此似乎可以多活十年。
“的却,在鸡鸣三省这个云贵川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的新高地,我们都是一家人!”这无形中给“啊!里山!先生”云贵川(渝)鸡鸣三省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宣传推广上台阶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报记者 刘延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