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下湾村

周新华 李放鸣
2025-07-30 16:23 乡村振兴
来源:中国新报

走进下湾村

——湖南省攸县宁家坪镇下湾村创建“株洲市和美村庄建设示范村”工作纪实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

我们慕名前往湖南省攸县宁家坪镇下湾村。车在弯弯的林荫道上穿行,白墙彩瓦的农家村舍,向车后徐徐退去;山间田野,在阵阵微风中泛起层层金浪;一丘丘烟薯的青藤,漫布田垄;知了不时传来“叽呀叽呀”的夏日清唱……

一块“株洲市和美村庄建设示范村”的荣誉牌,竖立村口,赫然入目。我们在村干部们的热情引导下,拾级而上进入下湾村部。

山水灵秀  人才辈出

下湾村国土总面积 15.9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2850 亩,林地面积19700亩;辖34个村民小组,688户,总人口2996人,共有中共党员94人。   

这里是通往知名景区酒仙湖的要道,村内奇山异水,美不胜收。

甘棠观,位于境内甘棠岩,始建于后唐清泰二年(935)。甘棠岩为天造地设的自然岩洞,宽阔明亮,可容数百人。其山,势如腾奔的雄狮,甘棠岩就如张开的狮口,甘棠观就建在狮口内,张天司等神位就安在狮舌上。岩内有双泉井一口,早晚吐气似浓烟,泉水清洁明亮,冬暖夏凉,沁人心脾,不管怎么干旱泉涌不断。岩口石缝中长一株3米围的大樟树,岩中建造四栋三间观宇,前人称石宝山。观前生有一千年皂夹树,树围5米,树心腐烂中空,树皮生命旺盛,长出许多枝桠。观右有座象形山,象鼻处有巨形穿眼洞,称象眼里,宽敞明亮,一洞二天,洞内建有蓬莱寺。从远处看,甘棠岩和象眼里并排屹立,甚是壮观,是佛道静修的理想场所。相传佛道两家相争甘棠岩,互斗法术,一法宝洞穿象形山的象鼻,形成穿眼。

自1988年修复甘棠观以来,千年古皂夹树又逐渐长出新芽,如今枝叶繁茂,结出的天丁、皂夹挂满枝头,人们对甘棠观的信仰更是虔诚有加。朝拜甘棠观的香客,主要是来自湖南的攸县、醴陵等地,还有来自江西萍乡等地。

谭家坳桥位于宁家坪镇下湾村下湾组,是一座跨越在名叫下湾河的河面上,长为 5 米、宽为 4 米、高为 3 米、有近百年历史的单孔石拱桥。1944 年,日寇数次入侵此地,当地人利用谭家坳桥畔之碉堡居高瞭望,观察敌情,号召村民“坚壁清野”,引众上山躲避,才避免了日寇的浩劫;1949年,这里成立了地下党,组织人民支前迎解放。

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古代有乡贤万担粮食赈灾,受到皇府嘉奖。上世纪70年-80年代,村民陈文生“许身林场二十年”,把乡林场办成全国先进单位,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当今有多名下湾人在国家的部级及省市级担任重要职务。

他们都是下湾村的骄傲!

基础薄弱  强援帮扶

由于种种原因,这里一度产业发展乏力,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过多。为走出这种发展困境,村里依托各种自然与人脉资源,实行“山水人文共舞”办法,努力争取“外援”,巧借外力推动发展。近两年来,有株洲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李余粮,率领株洲市总工会、红十字会和天桥起重等单位,于2023年5月进村“帮扶”,市、县、相关局(行)紧密配合,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镇政府主要领导连续在村“办点”。

驻村干部入村后,大家为共谋下湾村乡村振兴的新发展,在“亮点”上,继续“锦上添花”;在“短板”上,实行“雪中送炭”。他们冒着似火骄阳,进村组、入屋场、到农户,把触角伸向底层,坚持“走”;到田间地头、江河陂坝,立足“看”;找党员、村干、乡贤、群众,反复“问”;召开屋场会,大家各抒己见,展开“议”,共商发展良策。

在集中座谈会上,时任下湾村书记谭又星详细汇报了村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及村两年发展规划,市派驻村工作队长汪爱国汇报驻村工作开展情况,时任宁家坪镇长彭智力汇报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攸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邱铁勇、市交通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等领导及后盾单位的先后表态发言,从而对该村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问题,作出全面、精准、科学的把脉定向和系统规划,实行一张蓝图,统领全盘。

最后,李余粮强调:一是坚持一个原则,做到实事求是,稳中求进;二是突出两个重点,以发展为高线、民生为底线,做好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防止大病返贫,确保饮水、道路交通安全;三是发挥三个作用,要充分发挥工作组的指导引领作用、支村两委战斗堡垒作用和村民的主体作用;四是明确四项工作,要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全力以赴”为总原则做好资金帮扶、项目落地等工作。

这样,以这场调研会为平台,通过大家围坐四方,总结成绩鼓斗志,围绕发展献心计,对准帮扶表硬态,为再创下湾村乡村振兴新辉煌,迸发着一种全新的激情澎湃力量。

修路架桥  改造家园

榨下路是该村通往酒仙湖AAAA景区的一条主干道,但过去由于财力的限制,所建的榨下桥只有3米宽度,而且前为陡坡,后为低洼田垄,左为红石山崖,右为横冲江水,成为影响群众生活出行的危险之地,昔日多少车辆须小心翼翼地缓慢行驶。有一年,一位年轻后生性急,骑摩托车不小心一头撞在桥侧上,酿成车毁人亡的悲剧。帮扶队决定义投巨资,切除“三角形危险死角”,加宽2倍有效会车路面,形成“十字形”道路会车口,使危桥骤换新颜。

下湾陂坝,早年被洪水冲毁,乱石布满河滩,滔滔河水白白东流,两岸农田望水兴叹,只因手中无钱修复而无可奈何。帮扶队一来,立马亲临现场调研,制定重建方案,迅速解决建设资金,快速动工兴建,一举圆了村民们多年的梦想。

2023年,下湾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15万元,完成了村道两旁和草坪的绿化、美化;筹资120万元,新建了一座水泥大桥;投入20万元,完成了排塘洲水毁江堤的路岸修复;投入20万元,加宽了榨下江桥;投入16万元,完成了咀上组水毁地质灾害点的护坡;投入20万元,完成了下湾组陂坝修筑;投入30万元,完成了老屋场组一座江桥的加宽;投入10万元,修复了堤上组水渠;投入8万元,完善了榨下组水渠建设;筹资40万元,安装了村部光伏发电;投入14万元,兴建了产业振兴车间。

此外,党建和乡风文明建设也取得了斐然成绩,2023年,一举进入株洲市和美村庄建设示范村先进行列。

2024年,他们又将连接酒仙湖风景区11公里道路的“白改黑”(水泥路面改为柏油路面)、泽江改造后续工程、部分组饮水工程、暴雨造成的山塘和陂坝损毁修复、村光伏电站的请求项目、新建烟薯储存仓库项目等七项事宜,一一圆满完成。

如今,穿行下湾村,只见江上新桥,飞架两岸;新筑水渠, 碧波荡漾;村道草坪,花枝摇曳;满垅早稻,金浪起伏;连畦烟薯,青藤漫地;池塘荷花,竞相开放;成群牛羊,遍布山坡,无不体现乡村振兴的累累硕果。

强化产业  造富一方

在2025年新的一年快到来时,谭又星书记上调到了镇政府工作。新任党总支部书记陈祖华召开支村两委干部会议,谋划了新一年下湾村的发展计划,决心承先启后,努力推动下湾村建设迈开新的步伐。

2025年的初夏时节,宁家坪镇下湾村的田垄上人头攒动、热火朝天,呈现出一片农忙景象。驻村工作队、“支村”两委、党员志愿者正抢抓天气,组织近百名劳动力俯身田间,将30万株烟薯幼苗传送到田间各处,精准植入到松软的泥土中。这幅繁忙而有序的田间农忙画卷,正是下湾村以特色农业为引擎,推动烟薯产业强村富民的生动写照。

联产联销聚合力 ,抱团发展闯新路。“两年前,村里刚开始探索烟薯种植时,主要以村集体合作社为主,总面积大约100亩,今年,村里瞄准创收大目标,合作社种植200亩,发动群众种100亩,总面积达到300亩。”说起烟薯产业的共富之路,陈祖华书记坦言,发展产业不仅要让村集体经济增收,更要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实现共同富裕。通过党建引领,下湾村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统一流转土地、统一种植管理、统一组织生产、统一产品销售,实行大联合、大规模、大发展。同时,党总支书记把关审核各个工作环节,党小组组长发动党员先锋带头,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做到“积极引、率先干、创样板、当典型”。三年烟薯复种总面积近千亩,总产量246万公斤,总产值24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破零增长至35万元/年,党群面貌焕然一新,一跃成为株洲市和美乡村建设示范村,无不令人刮目相看。

科技筑基强动能 ,智慧农业富民生。田垄间,栽苗工动作娴熟,左手持苗轻放垄侧,右手挖土顺势一推一盖,幼苗根部入土深度精准控制在4厘米。可别小看这幼苗,这可是特意从山东农科院引进的烟薯25号良种。高质量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全流程技术的支撑。产业发展前期,下湾村党总支通过研政策、析现状、了行情、访民意、验土壤、献“金”点、找门路、订项目,全方位多角度调研,终于“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确定烟薯25号为主导培育品种。“虽然每颗苗的价格比普通苗贵2.5分钱左右,但它不仅产量高、能抗病,还销路广、价格好,长远来看更有优势。”陈祖华表示,“种植过程中,合作社会提供“保姆式”服务,对土地翻耕、水肥管理、栽种间距、病虫害预防等进行技术指导。陈祖华介绍,村集体给予农户每斤1元的保底收购价,让农户没有后顾之忧。杨家组脱贫户罗建国作为首批土地流转户,不仅将3亩多土地流转,自己也成为合作社的帮工。“土地租金每亩150元,打工每天130元左右,加上卖烟薯的钱,一年下来增收5000多元。”罗建国掐着指头算起了经济账,脸上难掩笑意,“去年全村有11户脱贫户年收入都增加了3000元以上,这还真得感谢合作社。”为助农增收,合作社优先雇佣脱贫户、监测户和周边村民承担运输、分拣、管护等工作。

三链藕合兴产业 ,金字招牌耀沃野。2023年,下湾村投入30多万元,兴办“振兴车间”,引进粉丝粉皮加工设备,让一产升级为二产。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保障产品品质,2024年,新建占地50平方米的冷冻车间。“在镇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他们争取到了上级帮扶资金,用于这两个项目建设,今年,他们准备采购一台割苗机以便压缩人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一台红薯干制作设备来提升产品价值。此外,我们还通过帮扶单位大力销、干部赶集共同销、网上广告‘云端销’‘立体销售’模式,解决产品销路难题,达到了‘现货变现金,丰产变丰收’的效果。”陈祖华介绍,机器设备投入使用后将实现“种、收、储、加、售”全链条自主可控,让二产“蜕变升值”。“未来,我们将逐步探索更多烟薯深加工项目,打造‘下湾红薯’农业品牌。”

真是″一花引来百花红″,车串村里,只见200亩荷花花艳果香,300亩香芋碧叶连天,400亩油茶球果缀枝,500头牛羊膘肥体壮……到处呈现一派″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丰年景象。

沃野织锦绣,振兴正当时。宁家坪镇下湾村的产业不仅种出了农民的好日子,更种出了农业现代化的新希望。传统农耕与现代科技在这里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小农户与大市场在这里实现无缝对接,这片土地正迸发出蓬勃生机,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

幸福屋场  铺展蓝图

创建清洁家园。驱车村道上,怱然迎来满垅荷花,一群白鹭在绿色田野里飘飞,小鱼在荷叶下欢快地游曳,一对姐妹正伫立田埂,自由自在地拍照。

2023年6月7日,宁家坪镇采取领导督查、红旗引领、四级联动的方式,开展村庄清洁大扫除主题党日活动,把全镇的人居环境整治推向新高潮。此次镇里特别选择基础条件好的下湾村当样板,将主题党日活动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活动紧密相联,镇村组与驻村工作队四级齐动,组织近百人参加下湾村清洁大扫除活动。活动全面普及该村两个片区的4个村民组。活动时,所有志愿者统一着红马甲,配备垃圾拖运车、洒水车及铁铲、扫帚、桶子、柴刀等劳动工具,由主管领导带队,时任镇党委书记管志刚、镇长彭智力现场督查,逐组逐段有序推进。此次活动包括开展“大扫除”、瞄准“三边”、开展“三清”,围绕路边、河边、屋边位置清理农户屋内庭院;清理公共区域的垃圾、杂物、淤泥、污水;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让农户的家里更加整洁卫生,让村庄变得更加清洁美观。督查中,镇党委书记表示,要干部示范,以干带群,人人动手,全民齐动;要典型引路,学有榜样,村村仿效,组组清洁;要精心组织,迅速行动,形成习惯,持之以恒。因此,下湾村常常成为全镇的先锋队和活榜板。

打造幸福屋场。新年元旦佳节,梅花含苞初放。在湖南攸县宁家坪镇下湾村,离村部不远的山湾里,人们成群结队地来到一栋崭新楼房前的水泥广场上,踏歌翩翩起舞,自发举行新年元旦联欢活动。这里就是下湾村2022年通过“劈山造地”,众筹120多万元兴建的坳里组“门前三小”“攸美·幸福屋场”建设点!“县镇领导前来实地调研,才有了这一方宝地。”村党支部书记和村领导班子努力争取到了市县的“门前三小”和“攸美·幸福屋场”建设项目。面对耕地“红线”的严格约束,他们果断作出“劈山造地”的决定,租来两部大型挖掘机,村书记坐阵指挥,将一块荊棘丛生的荒芜山丘,通过近月的日夜奋战,将其直接摧成近2000平方米的大坪地。在2022年秋季连续数月高温不下雨的极端天气条件下,他们气不衰,劲不减,村里专门聘请一位退休干部抓基建。村书记坚持亲自挂帅,一方面到外四处求援,一方面发动村民筹工筹资先行建设,自己经常深入工地,卷着裤腿,带头施工,抢抓工程进度。经过数月的不懈努力,一座占地面积近200平方米的“门前三小”新房,拔地而起;逾千平方米的大广场,全被水泥硬化;还建设了一处400平方米的水文景观和百米文化墙,室内外进行了高标准的全面装饰布置,总投资达到150多万元,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和群众的普遍喜爱!

“载体一建百姓乐,欢歌劲舞气象新。”随之,村里安装了广场氙灯,配备了健身器材,建立了业余文艺宣传队,村民纷纷来到这里打球散步,看书读报,图书室里书声朗朗,文化广场人头攒动,广播音响歌声悠扬,妇女们跳起了广场舞,男人们开展抜河赛,村里还不时举办节日文化娱乐庆祝活动,并组织村民到镇里参赛获奖。

帮扶弱势群体。在脱贫攻坚完成后走入巩固新阶段,下湾村仍有少数人因病长治不癒而陷入新的困境中。下湾村桥边组今年54岁的陈翩涛,就是这样的例子。其儿陈祖真,1992年生,今年已33岁了,按理,这个年龄段正是家庭发展的″黄金时期”,但他却在20岁时开始迸发季节性癫痫病,继而又突发软骨症,长年患病,全身无力,莫说做事,连行走都困难,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不仅不会给家庭创造分文收入,还反而进县城、到株洲、上长沙,四处寻医治病,每年花费逾万元,在长达13年的时间里,治疗费用已近20万元,而病情却看不到半点好转;其妻胡淑艳,因生育儿子陈祖真糟遇难产,落下严重的后遗症,一直处于病态中,长年累月靠药物维持生命,早已全丧劳动能力;其本人为治疗妻儿的高额费用,不得不舍身远到黄丰桥山区井下挖煤苦维全家生计,不料儿0余年下来,患下了已到三期的严重肺矽病,现已成为全村的″三人三病”、分文难入的特困家庭。

在陈翩涛一家陷入困境之时,村里和市驻村帮扶工作队向他及时地伸出了一双温暖的援助之手:确立他为自己的帮扶对象,逐月走访,逢年过节,专程送米、送油,解决他家基本生活需求。从今年7月份开始,已其全家三人均纳入"低保″,每月可领909元的政策性扶助资金。

此外,村里积极配合学校,对家庭困难者每生办理500元的年助学金;通过成立农民合作社,兴办特色产业,将贫困家庭劳力转移到基地打工,增加他们的家庭收入。去年该村的农民合作社安置70户、76人到烟薯基地务工,年终合作社共付了15.7万元的劳务工资,最高的达到万元之多。

坚守低碳生活。7月16日,我们冒着火辣辣的太阳,来到下湾村坳里组一位王姓的村民家采访,这里的环境似是一幅夏日的优美油画:四面半高的山岭,青山环抱;竹树翠绿,鸟语花香;池塘之水,清澈如镜;别墅庭院,绿树成荫。

农妇手持竹筛,信步一转,随手端来满筛的南爪、黄瓜、豆荚既快捷又新鲜;井边提水,泉水清洗;自制土菜,排放阶前,油然自得,浑身洋溢一种丰收的喜悦!

户主告诉说,我们就是这样自己院坪生产的新鲜蔬菜,用农家肥培育,没有了氮肥促长的那苦涩乏味;在屋前用农家肥种稻,才没有了超镉大米;没常用农药治虫,才有安全食材。没用鸡精佐料调味,饭菜才避免了虚胖亚健康;不用煤气液化气作炊,用柴火炒出了三餐的适口味道;我们不卖生长素催熟的水果,我们在树萌下借自然风纳凉,我们在清溪旁浣衣,我们凭祖先传给我们的农具耕作,自有山里人的宁静与乐趣。

铺陈发展蓝图。近日,村支两委干部正冒着近40度高温,紧张地利用推土机“开疆拓土″,建设一条下湾村的资源产业路。这条资源产业路是他们向省里争取的交通大项目,总投资达到了1200万元,全长11公里,今年7月份正式动工,年底前完成。它北起原湖南坳乡政府镇区中心,南至酒埠江镇的柘桑村,全程贯穿下湾村。

一番采访归来,我们又回到了这处名叫蛤蟆石总路口的原点上。随着泽江、半山溪流两河在这里的交汇,下龙和半山主道两路在这里的同向分道起步、延伸、连接,所形成的村域边界轮廓形状,一下子豁然开朗起来:啊,这个美丽、偏僻的小村庄,多象一把绿色的大莆扇,静卧在宁家坪镇蝴蝶状右翼腹下的地盘里,它的社会、经济、文化,通过这些年的奋斗打拼,似乎已经形成了三个绝妙的循环圈:村委会、"门前三小″"幸福屋场″,静静矗立在这把扇形的底部,即为″政治环″,村支两委似握扇的手柄,操控大局。春天里,他们摇动阵阵春风,将新年的新政策、新信息、新项目、新希望,尽情地播进村庄的田野里、山岗上,播撒到广大村民的心田里。在往外扩展是产业环,夏秋间,勤劳的人们,政策引领加科技助能,催熟着丰收的果实,实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在它的四至边沿而形成的旅游环里,西起蛤蟆石,进入老湖南坳乡地域中心的田心村;东起千年古观的甘棠观,进入历史名地杜口村;北起老虎岩,越下龙主道,进入安上大垅的双田村;南起百年古桥谭家坳桥,沿新修的″资源产业路″,直接酒仙湖旅游风景区。这样,它华丽一转,巧妙出圈,成为了大景区的″后花园″,便以新的姿态、新的格局,进行″农文旅″大融合,劲推着″乡村振兴″磅礴的新发展!

美丽的下湾村,美好的新末来,正在翩翩走来,我们由衷地深深祝福您!(周新华  李放鸣)

责任编辑:张锐
中国新报新闻报料:cnnmnews@163.com
中国新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京ICP备2024097673号-1

Copyright @ 中国新报网

2024-2025.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