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源头“河对门”:中国苦荞饭中的一匹“黑马”

刘延平
2025-08-20 19:36 乡村振兴
来源:中国新报

说她是中国苦荞饭中的一匹“黑马”,这话或许一点也不为过:因为,按戴云告诉六大河栏目记者的说法,像在贵阳等城市,可以毫不夸张地讲,百分之八十的苦荞饭都是她家提供的。

 

关于苦荞饭,可以说,很多人都不会做,也做不好,即使是在贵州毕节出生的六大河栏目记者,遇到苦荞面,要把它做成饭也是一个问题。

 

记得多年前,随贵州省建设厅一位常务副厅长出差毕节,临别时好客的毕节每人赠送了几斤地方特产苦荞面,结果带回贵阳,由于不会做,拿着一麻布硬手,最终是放烂后把它丢了,现在想起来都感觉可惜。

 

自从自己被医生确定为糖尿病患者后,在我的饮食中,苦荞却成了自己挥之不去的一份重要饮食,成天不是荞糊,就是荞饭,或者是荞面条。

 

于是,喜欢产业研究的我,开始触摸起苦荞来了,我想:世界上这么多糖尿病患者,这么多三高人群都需要苦荞,可以说苦荞需求潜力巨大,而毕节发展苦荞产业,应该是有比较优势的,可以说,从历史、习惯与地形的角度来说,毕节苦荞有做成世界第一的发展潜能。只是不知,如今的毕节苦荞,距离世界苦荞冠军还有多远?!

 

近期,六大河栏目拟启动纪念毕节市开发研究促进会成立25周年暨毕节拉开中国西部地区大开发26周年系列报道活动,活动中得瞄准毕节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做25-26篇文章。这就更增加了我近期要尽量多接触苦荞生产企业的理由,也是我8月18日这次前往乌江源头走进“河对门”的初衷。

 

导航定位好后,从贵州海拔最高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城出发,经过建设中的威宁机场,不多一会,中国天星米酒发明人禄炳宪与六大河栏目记者就到了高坪村,我眼前突然一亮:这下面一点,不就是贵州六大河中的最大河流——乌江源头石缸洞吗?

 

石缸洞,是打造六大河品牌的我经常光顾的地方,在此生的“后新闻时代”,我也想在六大河源头河尾等节点整点名堂出来,比如发动捐赠栽一片林子什么的,特别是乌江母亲河的源头。

 

还记得这乌江源头石缸洞附近,近些年来,已有四、五百亩的一片玛瑙红樱桃,这是贵州海拔最高的樱桃,成熟比其他地方要晚一个月,味道非常的鲜美,有两次我抵达这里都买了不少,价格是五块钱一斤。

 

还在想象中,乌江源头石缸洞还真的就到了,本想下车打打卡,但因为要忙赶往下面一点的炉山镇“河对门”,时间已不允许,于是只能顺手在车上拍了两张照片,也算这次六大河栏目已经又抵达了一回乌江源头石缸洞。

 

多年以前,从乌江源头石缸洞顺溪而下,下面还有花鱼洞、黑鱼洞和石蚌洞,再下面要经过一段有沙滩的河流,那里曾经有人养过石蚌,我与当时盐仓家门书记刘发银曾经也去看过,然后再下面才是有乌撒烤茶茶园的炉山镇。

 

这次抵达香炉山,才发现,这里不仅有乌撒烤茶,更厉害的,还有“河对门”苦荞饭。

 

以前的顺溪而下,公路就是沙滩,如今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大道上,水泥路已经直达炉山,更有意思的是,返回的路上,我们还走了一条相反方向中更好的公路,这是后话。

 

想象是短暂的,约末一小时光景,导航定位显示,我们的目的地——威宁县明丰农产品加工厂到了。

 

“我们当地人称我老家这里为河对门,对面大坡上就是有名的香炉山茶园,我们在给苦荞饭选商标时,感觉没其他什么更好的,所以为了发展家乡,就直接用了‘河对门’这个商标,拿去国家商标局一注册,还真就注册得了。”前来迎接我们的戴云说。

 

据戴云介绍,贵阳市场上,百分之八十的苦荞都是她提供的,她这一生,没做过其他什么产业,主要就是与吃打交道,之前做荞凉粉,后面专门做苦荞饭。

 

“荞麦是威宁的特色优势资源,威宁素有‘荞乡’之称,常年苦荞种植面积在12万亩左右,加工团队要以省科技厅立项实施的‘贵州优势杂粮杂豆发酵高值化健康产品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与‘贵州道地药材配制苦荞酒加工关键技术及其标准化应用研究’这两个省级科技支撑项目为切入点,加强科技服务的针对性,促进威宁荞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加快特色产品研发,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对苦荞颇有研究的夏锦慧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说。

 

具体到戴云家,她说,她家里做苦荞,粉面生产,卖苦荞饭,如果市场需要,她这里每天可产三吨,她母亲那边每天可产五吨,两边加起来一天有八吨的产量。她多时一年有五百万产值,只是这几年竞争激烈,市场要差一些,不是很好做。

 

戴云说她家只做荞饭,与荞打交道,是从她奶奶代就开始的,她父母接着做,她没读多少书,从小就受父母影响,耳闻目睹,学会了做荞饭。

 

做苦荞饭,关键是要保证质量,不参假,戴云的苦荞饭,价格有五元一斤的,也有十元一斤的。

 

苦荞是威宁特色食品,在我国产苦荞的地方,主要就是贵州威宁、云南昭通和四川大梁山。

 

戴云说,她家的苦荞饭,在贵阳、云南和四川都有销售。她家做苦荞,是她父母去云南躲计划生育、生了她弟后回来,就开始做荞凉粉,后来做荞饭,一直坚持做。在威宁,荞饭她家做得大,她妈是在双龙庄做,销往水城、昭通和毕节。另外蒋凤明家做得也大,主要是糕点,也就是荞酥。

 

威宁县明丰农产品加工厂,坐落在乌江源头左岸,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在进入工厂的大门上,是一幅“好好年华食物优良为健康,蒸蒸日上操作精细保质量”的对联;在戴云办公室内的墙壁上,颇分明地贴着“做诚信之人,承苦荞之业”十个大字;办公大楼外面,顺着“哗哗”往下的流水声看过去,茂密的树林丛中,两三个池塘尽收眼底。带着我们欣赏的戴云说,池塘里养有草鱼、鲤鱼和鲢鱼,有朋友来家里玩时,这里还可以做烧烤。

 

威宁县明丰农产品加工厂,加工人多时,有十多个工人,都是当地人,一个月发工资要四万左右。原本戴云想建一条自动化的流水生产线,后来她丈夫邓先明说不整了,要照顾当地人就业,在家附近就业,工人们照顾好了家庭,我们投资人也照顾好了家庭,这样大家都好,又都是周围团转的邻居,和谐发展才是硬道理。

 

这是一顿标准的苦荞饭晚餐,加上一堆大菜,以及检测不出甲醇的天香型白酒天星酒,在云贵高原的群山中,乌江源头,此情此景,六大河栏目记者几乎醉了。

 

确实,戴云做的苦荞饭,不硬也不软,那味道可是非常的好,这也难怪,她的苦荞饭会受到广大顾客的普遍青睐。

 

临别时,戴云丈夫邓先明说,他是多方面考虑后,才在老家投资的,不然,他们在威宁也还有几千平方米的房子,够坐得很,就是乌江源头石缸洞、花鱼洞、黑鱼洞和石蚌洞等几个龙滩里的水,他都是拿去化验过的,如此看来,戴云俩夫妻可还真算是有心人。(本报记者 刘延平)

责任编辑:张锐
中国新报新闻报料:cnnmnews@163.com
中国新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京ICP备2024097673号-1

Copyright @ 中国新报网

2024-2025.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