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泥为纸 以心塑魂——访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沈建芬

符秋祖
2025-05-22 06:28 文娱
来源:中国新报

       在紫砂艺术的浩瀚星河中,江苏宜兴的能工巧匠们以匠心传承着千百年的陶艺火种。沈建芬,作为当代紫砂工艺名人代表性人物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坚守传统的创新精神,在方寸壶坯间刻画出紫砂文化的深邃与灵动。本次专访,我们走进“壶一把”工作室,聆听她与紫砂的故事。

 

 

      记者:沈老师,作为制壶世家,您是如何与紫砂艺术结缘的?哪些经历对您的创作影响最深?  

 

     沈建芬:我出生在宜兴丁蜀镇,从小看着父辈们制壶,泥凳上的敲打声就是我的童年记忆。1981年就进了宜兴紫砂工艺厂,得到顾景舟、蒋蓉等前辈的悉心指导,1984年受邀至紫砂二厂从事紫砂壶造型设计和制作,期间又得到徐汉棠大师的教导和点拨,壶艺突飞猛进,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17岁从事紫砂行业制壶至今,随着岁月流逝,磨练出精湛制壶技艺,2003年创立《壶一把》紫砂工作室。201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后毕业于清华美院高研班,2014年被宜兴市丁蜀镇授予“慈善之星”,同年4月荣获宜兴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18年3月荣获宜兴市“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同年被授予无锡市“巾帼文明岗”荣誉。多年来被宜兴市丁蜀成校、宜兴市陶瓷实训基地聘请为实践操作、论文指导和答辩老师。2024年5月被江西工业工程学院聘请为造型设计客座教授,同年5月被南宁学院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学院聘请为客座教授;现于英国紫砂高研班深造,多项作品被各专业期刊、刊登发表,并被多个省级及省级以上博物馆收藏,且多次参加国内外紫砂精品展,屡次获奖,作品得到各界收藏家的认可并收藏。

 

     记者:技艺与创新是您从艺以来一直紧抓不放的一条主线,到目前您创作了哪些最得意的作品?

 

     沈建芬:从艺以来,我最擅长和喜欢的是线条的运用。做壶和作画一样,最深奥神妙之处在于点线面的运行转动要有生机。因此,我们在紫砂壶的创制中要善于捕影捉线,要善于表达运用线条,这样就能使作品表现得更有生命力。线有着丰富的感情,而且不同的线表达着不同的感情。在不断的尝试和创新中,我充分地发挥线条的作用,使作品突破了以往“方就是方,圆就是圆”的单一技法,创作出了许多“方中有变、圆中寓新、方圆结合、刚柔相济”的紫砂作品。 每年要有新的作品问世,这是我给自己提的要求。多年来,我本着“新”与“精”的原则,创作了“鼎盛壶”“宽乐壶”“固若金汤壶”“隆尊壶”“一帆风顺壶”等作品。我说的“新”,就是作品要有新意,能够给人新的意境,新的感受;我说的“精”,就是作品的精美。我认为,“新”与“精”相融合的作品,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创新作品。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在古时被视为国之重器。我创作的“鼎盛壶”以“鼎盛”为主题,表达“国之鼎盛、人民之福”的思想。宽乐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可以让人远离喧嚣的尘世,让人忘却名利。我创作的“宽乐壶”,壶体端庄饱满,以一圈宽线围绕壶身,寓意做人应心境宽广。一帆风顺是人生的美好祝愿,工作一帆风顺,事业一帆风顺,生活一帆风顺,远行一帆风顺,办事一帆风顺等等,均寄托着美好的愿望。我创作的“一帆风顺壶”,壶体呈流线型,好像一艘远行的船;壶钮作帆,似在风中飘扬。观此壶,无须言语,“一帆风顺”自在心里涌现。

 

 

      记者:机械化生产冲击手工艺的今天,您如何看待紫砂艺术的传承困境?  

 

      沈建芬: 机械化生产紫砂壶成本低,效率高。对传统工艺紫砂壶造成一定的影响,紫砂壶传统手工艺拍打成型方式,实践性较强,需要慢长的过程。紫砂艺术不仅是技艺.包含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怀,蕴藏着深厚的紫砂文化内涵,紫砂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作为紫砂艺人的我要做到。

 

     1.执着:工作上兢兢业业,精益求精;

 

     2.创新:以文明之路,创新之路为目标;

 

    3.传承:提高自身能力,通过弘扬紫砂文化,积极培养紫砂新人,使紫砂壶传统工艺得到更多壶友的了解和认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记者:近年来紫砂收藏热度高涨,您对收藏者和爱好者有何建议?  

 

     沈建芬:1、了解紫砂历史文化和制作工艺,包括泥料特性和成型方法。

 

     2掌握从壶的造型、工艺细节、泥料质感等方面进行判断的技巧。

 

     3.根据生活条件,自己喜好,明确目标。

 

     4.选择靠谱的渠道。 

  

 

     记者手记:  

 

     离开沈建芬壶一把工作室时,窗外的阳光映照在未完成的壶坯上,仿佛为她手中的泥土镀上一层金辉。这位紫砂艺人的坚守、执着,恰如千年的龙窑柴火,不疾不徐,却始终炽热。又一位紫砂大师即将到来。(记者 符秋祖)

责任编辑:张锐
中国新报新闻报料:cnnmnews@163.com
中国新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京ICP备2024097673号-1

Copyright @ 中国新报网

2024-2025.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