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人传承到万人受益:民间医者余军探寻医学传承新路
中国新报讯 在贵州纳雍县,一位特殊的医者正用自己的方式,试图打破千年医学传承的桎梏。余军,这位身负蒙、苗、汉多民族医学传承的民间医生,在三十余年的行医生涯中,逐渐摸索出一条从“秘传一人”到“广传万人”的医学传承新路径。
医脉源流:多元医学的融合贯通
余军的医学根基始于家族传承。自幼在医者家庭的熏陶下,八岁便接受了系统的蒙古族医学训练。不惑之年,他又先后师从岳奇正、黄阴阳两位师父,学习了治疗惊风、癫痫等疑难杂症的方法,以及中医与易学相通的哲学思想。
这些经历让他建立起独特的医疗体系:以蒙医为本,融汇苗、彝、汉等多民族医学精髓。他说:“每个民族的医学都有其独到之处,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
然而,这条融合创新之路并非坦途。余军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家传医学“不外传、不外用”的祖训与现代医学管理要求的冲突。他使用的许多药材未载入药典,师承的医技也缺乏文献记载,这些都成为他获取行医资格的障碍。
2020年新冠疫情成为转机。他主动献方参与抗疫,并在2022年向当地卫健委提交申请,愿为特殊人群提供万人免费诊疗。这个举动引起了政府重视,专门开会研究解决方案,承诺通过专家挂名指导让他合法行医,并协助报考医师资格。然而,这些规划至今未能完全落地。
传承新路:从“独传”到“广传”的转变
面对困境,余军提出了“宏扬、传承、奉献、创新”的八字理念,构画出一个突破传统的传承蓝图。
“我的三位恩师都遵循‘一代只传一人’的祖训,”余军说,“但我认为,在当今社会,这种传承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百姓的健康需求。”他对师父许下承诺:“不传则已,要传就传一万人以上。”
这个看似大胆的想法,源于他多年的观察与思考。他计划建立一个三级医疗网络:在每个行政村培养两名初级医技人员,处理常见病;每个乡镇配备中级人员,解决疑难症;县级以上设立高级人员,专攻疑难杂症。
余军的构想并非空中楼阁。他详细规划了实施路径:初级人员掌握推拿技艺,能解决感冒、发烧等常见病症;中级人员可应对惊风、癫痫等复杂病症;高级人员则专注于功能修复、“治未病”等深层次健康问题。
“我希望通过三十年的努力,让‘四高’人群减少60%,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早预防的目标。”他估算道,这个体系成熟后,不仅能减轻百姓医疗负担,也能缓解医保基金压力。
中西医融合:在希望中坚守
在余军看来,实现这个愿景需要中西医的共同努力。他特别赞赏现代医学的三大优势:麻醉技术的数据化、影像技术的透明化、急救措施的系统化。同时,他认为中医在整体调理、疾病预防方面具有独特价值。
“中西医各有所长,理想的医疗体系应该让二者互补共生。”他说,这正是他构想万人传承计划的初心——让传统医学智慧通过现代方式惠及更多人群。
如今,余军仍在为他的万人传承梦想努力。尽管资格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但他救治患者的脚步从未停歇。在他看来,民间医学的传承创新不仅关乎技艺留存,更关系到百姓健康福祉。
“独行快,众行远。”余军常说的这句话,正是他半生最好的注脚。资格困境尚未完全解开,万人传承的梦想也仍在路上。但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或许不是终点的抵达,而是路径的开拓。这位在黔西北山区行医三十载的医者,如同一位执灯的引路人,正用自己的方式,照亮一条从“一人传承”到“万人受益”的医道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