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扎根山乡的教育者三十载成长之路 ——记优秀教师肖祥健成长案例
中国新报讯 一颗教育的“种子”,若想在山乡长成参天大树,不仅需要自身顽强的生命力,更需要深深扎根于脚下的土壤,从实践中汲取养分,在风雨中磨砺意志。肖祥健,便是这样一颗种子。从1994年邵阳师专毕业的那位青涩青年,到如今肩负绥宁县教育教学研究引领重任的教研室书记、主任,他的三十年教育生涯,是一部与山乡教育同频共振的成长史。他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教育现场、一次次深刻的实践反思、一场场成功的转型突破串联起来的、可感可知的足迹。本案例将按时间先后顺序,通过关键事例,详细剖析其优秀教师的成长密码。
瓦屋筑基,初露锋芒(1994-1996年)
1994年8月,23岁的肖祥健背着行囊,走进了瓦屋中学。他接手的,是班主任、初三政治教学和学校团委书记三副重担。对于一个新教师而言,这无疑是巨大的挑战。政治课,在许多学生看来是枯燥的“说教课”,如何让它活起来,并最终在决定命运的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一堂“走心”的政治课。肖祥健没有照本宣科。在讲到“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时,他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回家询问父母,对比改革开放前后家里的“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发生了什么变化。课堂上,学生们争相分享:“我家以前是破自行车,现在买了摩托车!”“我爸爸说,以前想都不敢想家里能有电视机!”肖祥健顺势引导:“这些变化,正是千千万万劳动者在党的政策指引下,用双手奋斗出来的。我们学习的‘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个原理,就活生生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他将抽象的理论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无缝对接,让政治课有了“烟火气”和“时代感”。
团委书记的“第二课堂”。作为团委书记,他敏锐地意识到,单一的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他组织成立校园广播站,让学生自己写稿、播音;策划“校园文明标兵”评选,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日常行为规范。这些活动,不仅活跃了校园氛围,更在无形中凝聚了班级的向心力,为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打下了坚实基础。
两年的瓦屋时光,肖祥健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他的成长体现在:教学能力的初建。他初步掌握了“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核心教学法,懂得从学生身边挖掘教学资源。教育视野的拓宽。他认识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的全面培养,通过团委工作实践了“活动育人”的理念。责任担当的锤炼。多重职务的锻炼,培养了他同时处理多项复杂事务的能力和强烈的责任感。最终,毕业班政治学科成绩综合排名全县第九,这个看似简单的数字,是他教育生涯第一块坚实的基石,证明了他的潜力与努力。
金屋提拔,独当一面(1996-1999年)
调入金屋中学,肖祥健被任命为教导主任,并承担初三历史教学任务。从政治到历史,学科跨度不小;从班主任、团委书记到教导主任,管理职责更重。这对他而言,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与锤炼。
“线索式”历史教学法的探索。历史学科知识点繁杂,学生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困境。肖祥健深入研究后,开始尝试“线索式教学法”。在讲授“中国近代史”时,他不再按课本章节平铺直叙,而是以“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为主线,将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重大事件串联起来,分析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探索,最终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他引导学生绘制“历史时空轴”,让纷繁的事件在时间线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形成清晰的网络。他还搜集了大量历史图片、播放相关影视片段,让尘封的历史变得鲜活可感。
作为教导主任,他将这种研究教学的方法在全校推广,组织听课、评课,聚焦课堂教学效率。他深知,教导主任不仅是管理者,更应是教学改革的引领者。
这三年,是肖祥健从优秀教师向教学管理者的转型期。他的成长体现在:学科融通能力的提升。成功实现了跨学科教学,并将在政治教学中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迁移到历史教学中,发展为“史实与史观相结合”。教学研究能力的深化。“线索式教学法”是他基于学情进行教学法创新的开端,显示了他开始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管理能力的初步显现。教导主任的岗位让他开始从全校层面思考教学质量的提升问题,为其后的校长生涯埋下了伏笔。初三历史学科综合排名全县第三,是他教学研究能力的最佳证明。
唐家坊治校,全局视野(1999-2003年)
1999年,年仅28岁的肖祥健被任命为唐家坊中学校长兼教导主任,成为当时全县最年轻的校长之一。这不仅是对他前两段工作成绩的肯定,更是一次极限压力测试。
一次“突击”听课引发的改革。上任伊始,他没有坐在办公室听汇报,而是带着笔记本,“推门”听了所有老师的课。他发现,部分课堂依然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效率低下。在随后召开的全体教师会议上,他没有批评任何人,而是分享了自己在金屋中学探索“线索式教学法”的成功经验,并提出了“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的口号。他组织骨干教师上示范课,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堂公开课,并建立了一套听课、评课、反馈、改进的闭环机制。
邵阳市校长提高班的“思想风暴”。在参加邵阳市校长提高班培训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与其他校长的交流,让他看到了自身学校的不足与发展的可能。他系统学习了学校发展规划、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经济学等知识,并结合唐家坊中学的实际情况,撰写了一份详实的学校改进方案。这份方案思路清晰、措施具体,获得了培训导师的高度评价,他也因此被评为“优秀学员”。这个“优秀”,不仅仅是一纸证书,更是他教育管理理念完成第一次系统性升华的标志。
四年的校长经历,是肖祥健职业生涯的一次关键跃升。他的成长体现在:全局视野的形成。他必须思考学校的整体发展、教师队伍的建设、办学条件的改善等宏观问题,这极大地拓宽了他的教育视野。领导力的实战锤炼。他从一个学科教学、班级管理的领导者,转变为一所学校的掌舵人,其决策能力、沟通能力、激励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理论与实践的首次深度结合。校长提高班的培训,让他将实践中摸索的经验与系统的教育管理理论相结合,完成了从“实干家”到“思考型管理者”的蜕变。
二中沉淀,厚积薄发(2003-2014年)
调入绥宁二中,担任政教处主任、高中班主任和高中历史教师,肖祥健从“一把手”回到了中层管理岗位。这看似是一次“回归”,实则是一次更深层次的“沉淀”。在这里,他迎来了教育生涯中一个成果丰硕的时期。
作为政教主任,他面对的是处于青春期、思想活跃的高中生。他深知,德育工作不能仅靠冰冷的条规。他推行“谈心制度”,要求班主任和政教干部定期与“问题学生”进行深度交流,了解其背后的家庭、心理因素。他处理过一起学生打架事件,没有简单地处分了事,而是分别与双方谈心,了解到冲突源于长期的误解和沟通不畅。他组织了一次特殊的班会,让双方在班上坦诚地交流了想法,最终化干戈为玉帛。这种“柔性”处理,既解决了问题,又教育了学生。
莫素娥同学的“人大”之路。他教过六届高三毕业班,其中最闪亮的成果,是莫素娥同学以全县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这并非偶然。肖祥健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三轮复习法”和“专题教学法”。他不仅帮助学生构建宏大的知识体系,更注重培养其历史思维和答题规范。对于莫素娥这样的尖子生,他则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引导她阅读史学原著,关注学术前沿动态,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当莫素娥的录取通知书到来时,它不仅仅是一个学生的荣耀,更是对肖祥健十一年高中教学深耕的最高褒奖。
这十一年,是肖祥健专业素养的“成熟期”和“高产期”。他的成长体现在:德育与智育的融合。政教工作让他对学生的成长规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将德育的智慧融入历史教学,真正做到“立德树人”。教学风格的定型与升华。长期的高中教学实践,尤其是八届高三的淬炼,使他的教学方法体系化、成熟化,教学效果显著且稳定。教育情怀的深化。十一年如一日的坚守,送走一批批学子,见证他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这强化了他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成就感和使命感。
多维历练,格局升华(2014-2020年)
这六年,肖祥健的工作轨迹发生了显著变化,先后经历了县作风办、职业中专、校车办三个截然不同的岗位。这看似与“教学”无关,却恰恰构成了他成长为区域教育领军人物不可或缺的拼图。
在职业中专,他主持完成了省级规划课题《在乡村职业学校运用学生成长导师制的策略研究》。这标志着他教育研究能力的又一次飞跃。他深入调研乡村职校学生的特点和发展困境,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成长导师制实施方案,为破解乡村职业教育育人难题提供了“绥宁方案”。
在校车办,他面对的是关系千百个家庭幸福的“生命工程”。原有的管理模式存在漏洞,安全隐患大,上任之前曾出现校车两次侧翻的事故。肖祥健没有坐在办公室里发文件,而是跑遍了全县所有有校车的乡镇,实地调研、跟车体验。他发现,问题根源在于标准不清、责任不明、执行不严。于是,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校车管理“5S模式”(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将企业管理中的精益理念运用到校车安全管理中。这套模式实施后,绥宁县校车管理实现了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两年内杜绝了一切事故,他因此荣获“邵阳市校车管理先进个人”和“湖南省校车管理先进个人”。
这六年的“跨界”历练,是肖祥健成长为复合型教育领导人才的关键。系统思维与宏观协调能力的飞跃。在作风办,他提升了政治素养和协调能力;在校车办,他学会了以系统工程思维解决复杂社会问题。教育研究能力的拓展与深化。职业中专的课题,将他的研究视野从普通教育延伸到职业教育,证明了其研究能力的普适性与高度。“大教育观”的最终确立。他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是学校围墙内的事,它关乎安全、关乎民生、关乎社会每一个环节。这段经历,让他具备了统领全县教研工作所必需的广阔视野和复杂问题处理能力。
教研领航,薪火相传(2020年至今)
2020年,肖祥健执掌绥宁县教研室,他将此前所有阶段的积累包括教学法探索、学校管理、德育实践、课题研究、课堂改革等全部倾注到区域教研体系的构建中。
专著《课题问与学》的诞生。他将自己多年来的课题研究经验,特别是主持两个省级规划课题的心得,系统梳理、凝练升华,出版了专著《课题问与学》。这本书不是高深的理论堆砌,而是源于实践、指导实践的“工具书”和“指南针”。它详细解答了一线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为何做、做什么、怎么做”的困惑,并创造性地系统论证“问学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成果,成为了绥宁县乃至更多地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宝典。这本专著的出版,标志着肖祥健完成了从“实践者”到“实践型学者”的转变。
“三级孵化”助力青年教师成长。面对青年教师(如刘臣、王林、孙腊珍、张杨婧、龙述芳、洪岚等)的培养,他构建了“三级孵化”机制:一级入门。通过常规视导、听课评课,发现苗子,诊断问题。二级提升。组织青年教师工作坊、专题培训,并让他们参与各科试卷研制,在实战中提升专业能力。三级突破。鼓励并指导他们承担核心素养课题研究,参加各类教学竞赛,为他们搭建展示平台,实现专业发展的关键突破。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教学骨干,形成了绥宁教育的“人才梯队”。
教研室的岗位上,肖祥健的角色是“设计师”和“孵化器”。他的成长体现在:理论贡献与知识输出。专著的出版,是他对区域教育发展的理论贡献。体系构建能力。他致力于构建的教研工作框架,是一个可持续、可复制的系统,确保了绥宁教研工作的长期健康发展。传承使命的自觉。他将培养青年教师视为自己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实现了个人价值与区域教育未来发展的完美统一。
爱心资助,诠释师魂
八年资助龙顺利。从2017年开始,他默默资助家庭极致困难的龙顺利同学学费和生活费,至今已持续八年。这件事贯穿了他从职业中专到教研室的多个人生阶段,与他的职务升迁、荣誉获得无关,只与他作为一名教师的初心有关。这件事是肖祥健整个教育生涯的“精神底色”。它告诉我们,所有教学法的探索、管理模式的创新、理论研究的深入,其最终归宿,都是对一个具体的人的关怀与成全。这份长达八年的坚守,无声地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刻内涵,也为他所有的教育实践注入了最温暖的灵魂。
总结与启示
肖祥健老师的三十年成长之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秀教师乃至教育家的清晰画像:
扎根课堂,站稳讲台是根本。无论岗位如何变化,他从未脱离教学一线,始终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立身之本。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是动力。从“线索式教学”到“校车5S模式”,他始终保持着解决问题的热情和创新勇气。善于反思,勤于研究是路径。他将工作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视为研究的课题,实现了从经验到理论的跨越。胸怀格局,担当奉献是境界。他从关注一个班,到一所学校,再到一个县的教育事业,责任与担当随视野同步扩大。仁爱之心,久久为功是灵魂。对龙顺利同学八年的资助,是他所有教育行为最动人的注脚。
他的故事,是一部“根深叶茂”的成长史。根,深扎于绥宁教育的沃土;叶,茂盛于不断学习与实践的天空。他无声地浸润着一届届学生,一位位青年教师,以及绥宁县教育生态的方方面面。肖祥健的案例证明,真正的教育成长,是一场永不停歇、用生命影响生命平凡而伟大的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