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河•特写篇 | 雷灯成:独特中医正骨疗法解病痛
天刚蒙蒙亮,贵州省六盘水雷氏中医正骨医院院长雷灯成带着医生就开始了每天的查房。
慈眉善目的雷院长,嘴带微笑,眼睛里透着柔和的光,耐心地听病人描述病情后,温和地说道:“你要把心情放轻松,坚持正骨、喝中药、做理疗,疼痛就会缓解的。”病人信赖地点着头说:“今天比刚来的时候松和多了!”
作为六盘水市小有名气的中医正骨医生,雷灯成运用他独特的中医正骨疗法,为众多骨伤骨病患者解除病痛,如今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熟知和了解。
曾几何时,在重庆那个偏僻的乡村,雷灯成从小看着乡邻们小病硬扛,扛成大病才去就医。身着白大褂的医生为病人解除病痛受到患者感激与敬仰的景象,在雷灯成心里种下了从医的种子。他先后在浙江中医学院及浙江台州安民脊柱病专科医院系统学习,潜心苦攻正骨、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技术,每天反复观看DR、CT、MRI等片。为了学好正骨技术,他在自己的身上做实验,用手摸索、总结,导致自己腰椎受伤,三个月才治好。切身感受让他坚定了为千千万万的骨伤骨病病人解除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的信念。
2007年春节,怀揣着“要用我自己研究的东西为老百姓解决问题,做一番事业”的抱负,雷灯成离开杭州去往云南,谁知,居然坐错车来到了贵州六盘水。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他在客车站附近逛了起来,没想到这一逛就再也离不开了。他先在一家民营医院坐诊,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病人也不了解他,第一个月只看了4个病人,由于雷灯成技术过硬,吸引来了越来越多的病人。翌年7月,他在南环路开了个小诊所,虽然诊所规模较小,条件简陋,只有十余名员工,每天病人维持一、二十人,但雷氏骨科就此扎根在了乌蒙山上。
创业之初很是艰辛,医院规模小、患者少,员工少且流动性大,第一个月收入仅为三万多元,“连发工资都恼火”,最困难时需靠民间借贷维持医院的日常运转。那时是“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这段话激励着雷灯成,支撑着他走过那段最艰难的岁月。
由于医术高明,服务和蔼可亲,医院很快就赢得了百姓的信任,众多骨伤骨病患者纷至沓来,小小的医院无法满足患者需求。在雷灯成到六盘水的第六个年头,六盘水雷氏中医正骨医院升级并搬迁至凤凰山上,现有员工150多人,从原来的30多个床位到现在的140多个床位,一年仅住院病人就达5000余人,是原来的16倍。
雷灯成认为“中医大有可为,中医不是不好发展,关键路子要对”。13年前经过摸索实践,他对中医的理论进行变革,确立了走中医的火神派路线。同样的病症,以前20多天的疗程经过变革后缩短为9天,疗效显著,同时也解决了临床上很多内、妇、儿科中的疑难杂症。他从事临床工作二十余年,一直致力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脊柱小关节紊乱等脊柱病及创伤骨科疾病的探索、研究和治疗。其所采取的“正骨疗法”让多数颈椎病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病人不需要手术,用中医手法正骨复位,配合针灸理疗,中药内服外敷后就可治愈,缓解病人痛楚。
医院里的墙上挂着一面面锦旗,一面锦旗便是一个故事——
“妙手正骨医百病,德艺双馨传四方”。这是八年前一个12岁的小女孩头晕,看遍大大小小医院一直找不到病因,无法完成学业而退学。万般无奈下家长带着她到雷氏看病,雷院长诊断是小关节错位,并进行调理治疗,正骨后三天就好了,现孩子考上大学,她的父亲专程过来向雷院长报喜。
“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这是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一位22岁的小伙子,在其他医院扎针灸时引起左小腿及左足化脓性感染,当地医院诊断说要截肢,年纪轻轻的他无法接受自己成为一个残疾人,慕名来到雷氏医院治疗。经过40多天的治疗,腿保住了,病人完全恢复正常。
“家乡出奇医,水城显神威。”这是重庆市忠县乌杨的一位患者送来的。在七百公里外的家乡,雷灯成也小有名气。这位60多岁的老人因为腰椎病导致腰痛腿痛,在当地治疗不见效果,千里迢迢来到水城终于将顽疾治好。雷灯成84岁的大伯因为右膝关节严重退变、严重变形来到雷氏骨科医院做了手术,“才两个月就回去放羊了”雷灯成忍不住笑着说道,话语里满满的都是自豪。
随着医院名气越来越大,不仅六盘水的骨伤骨病患者来医院求医问诊,周边省市县及全国各地的患者也慕名而来,医院已无法满足病患的需求。为此,雷灯成在水城区以朵街道建设规模为3万余平米的新医院,建成后三百多床位,增加ICU、急诊科、口腔科等相关科室。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抱着“以医院发展吸引专家,以专家吸引人才”的理念,近五年来,雷氏骨科医院从重庆、湖南三甲医院引进高层次人才3人。正是看到医院发展的希望,这些具备研究生学历和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被雷氏医院这个平台所吸引,放弃在公立医院的编制,来到六盘水。理疗室的刘医生在医院十年,她感慨地说道:“雷院长对病人是医者仁心,对我们员工也很关心和爱护,我感觉医院就象一个大家庭一样,我对医院充满了感情。”
随着《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中医药法》及《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中医药相关政策的出台,国家扶持中医事业发展的力度非常之大,这为中医学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刘静 本报记者 刘延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