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沃土诗韵平江一轴 穿越时空的精神坐标
在湘鄂赣三省交界的罗霄山脉褶皱间,有一片被热血浸染、为文脉浸润的土地。这里的每一块岩石都镌刻着"将军县"的铁血荣光,每一缕江风都裹挟着诗圣的千年咏叹,每一声乡音都牵系着海内外游子的赤子情怀。平江,这座用革命烽火淬炼风骨、以文化基因塑造灵魂的千年古邑,正以穿透时空的力量,向全球华人华侨展开一幅交织着红色记忆、人文璀璨与时代新声的壮阔画卷。
站在天岳书院的青砖黛瓦下,指尖抚过墙面上深浅不一的弹痕,87年前那声划破夜空的枪响仿佛仍在耳畔回荡。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率领的工农武装在此举起暴动旗帜,20万农军的呐喊震碎了湘北大地的沉沉夜幕。这场被载入中国革命史册的平江起义,不仅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更在这片土地上播下了"为有牺牲多壮志"的红色火种。
如今,起义旧址内那盏锈迹斑斑的马灯依然亮着,仿佛在照亮后来者的初心。纪念馆里,泛黄的《分田册》上密密麻麻的朱砂手印,见证着"打土豪、分田地"的铿锵誓言;玻璃展柜中,傅秋涛上将在游击战中用过的铜炊壶,锅底的烟垢里还能嗅到山野丛林的气息。每年有超过30万参观者在这里驻足,在"战火功勋"沉浸式剧场里,当硝烟从脚下升起、枪声在耳畔炸裂,人们总会读懂:为何这片仅4125平方公里的土地,能走出苏振华、张震等52位开国将军,能让2.1万烈士长眠(占湖南烈士总数五分之一),能赢得"中国四大将军县"的不朽荣光。
仙姑岩的悬崖峭壁间,藏军洞的石缝里还留存着红军战士刻下的五角星。1934年至1937年,方正平、吴钦民等指挥员率领游击队在此坚持三年游击战,用"野菜充饥志更坚"的信念,在敌人的封锁线中撕开一道生存缝隙。如今,这里的"重走红军路"研学项目,让穿军装、攀战壕、尝红米粥的青少年们明白:将军县的密码,不仅在于将星闪耀,更在于"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传承。
"一井三将军"的佳话在平江城乡代代相传。在加义镇李六如故居,这位《六十年的变迁》作者用过的钢笔,仍在诉说着一位革命者的文心与侠骨。2023年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上,来自马来西亚的华侨李氏后裔凝视着先辈手稿,泪水打湿了泛黄的信笺——那是1948年李六如写给海外胞弟的家书:"吾乡虽苦,火种不灭,待河山光复,必是锦绣天地。"
汨罗江在平江境内拐出一道温柔的弧线,江畔小田村的竹林深处,杜甫墓前的苍松已亭亭如盖。公元770年,这位饱经离乱的"诗圣"在此走完生命最后一程,留下"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的绝笔。如今,光绪年间题写的"唐左拾遗工部员外郎杜文贞公之墓"碑刻前,常有白发老者带着孩童诵读《登岳阳楼》,那"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壮阔意境,恰是平江山水的最好注脚。
中唐砖室墓的花砖结顶、楔形砖砌筑工艺,与《平江县志》记载严丝合缝;明代《福建汀州杜氏家谱》清晰载明,杜甫次子宗武因战乱未能归葬故里,遂卜居平江守墓。清同治年间湖广参政陈恺所见的唐代诰敕原件,如今虽已泛黄,却依然能辨认出"杜甫"二字的朱红印记。这些实物证据,让平江杜甫墓成为学界公认的诗圣安息之地。
文脉的传承从来不止于墓碑。在平江县城的非遗工坊里,第七代酱干传承人李师傅正将黄豆磨浆、卤制、晾晒,这套始于清朝的工艺,如今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令人称奇的是,当地匠人将杜甫诗句"夜雨剪春韭"融入烟茶包装,让"诗圣醉"酒的陶瓶上跃动着"白日放歌须纵酒"的豪迈。在"诗圣足迹"徒步线路上,游客既能在神鼎山寻踪诗人登临的遗迹,也能在黄陵庙感受"江碧鸟逾白"的生态之美。
皮影戏艺人何德荣的指尖下,三国英雄与革命先烈常常同台亮相。这位68岁的老艺人创新推出的《平江起义》皮影戏,将传统唱腔与红色故事结合,不仅在国内巡演获奖,更通过海外侨胞的镜头传遍五大洲。正如他常说的:"老祖宗传下的手艺,既要装得下千年历史,也要容得下家国情怀。"
在巴黎十三区的中餐馆里,旅法侨胞李建国总会给同乡端上一盘平江辣条。这个由面筋、辣椒、芝麻制成的小零食,如今已成为他向法国人介绍家乡的"文化使者"。而在非洲肯尼亚的内罗毕,劲仔食品的平江籍员工正将鳀鱼加工成小鱼干,这些带着洞庭湖气息的美味,将会很快摆上纽约、东京的超市货架。
平江与海外的联结,从来不是单向的奔赴。20世纪初,李钦明、方维夏等平江学子赴法勤工俭学,在那里点燃了革命的火种,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平江人带着酱干手艺闯荡世界,让家乡味道成为唐人街的味觉记忆。如今,全县12万侨胞分布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的行李箱里,永远装着家乡的烟茶与牵挂。
平江县委县政府始终将侨务工作视作"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纽带。从"新春暖侨"走访慰问到"侨胞之家"阵地建设,从侨眷权益保护到侨企政策扶持,一系列举措如春雨般浸润侨心。2025年春节,县委书记带队的慰问组走进侨眷王奶奶家,通过视频连线让她与多伦多的儿子"云团圆",屏幕里传来的"家乡变化太大了"的感叹,道出了无数游子的心声。
这种双向奔赴的深情,在一个个具体的故事中愈发醇厚。旅美华侨余先生得知平江起义纪念馆数字化建设需要技术支持,当即联系硅谷的IT团队捐赠3D扫描设备;马来西亚侨领陈先生连续五年组织"寻根夏令营",让华裔青少年在红军营体验"半条被子"的温暖;在"大爱平江"慈善项目中,海外侨胞累计捐款7000余万元,让2万余名乡亲脱贫摘帽。正如县侨联主席常说的:"侨胞的根在平江的山水里,情在故乡的炊烟中。"
幕阜山的云海翻涌间,缆车正将游客送往海拔1596米的山顶。这座被誉为"湘北第一峰"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如今与石牛寨的丹霞地貌、连云山的漂流项目串联成线,构成"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摘、冬滑雪"的全域旅游格局。2025年刚建成的鹿影谷乐园里,孩子们在稻田迷宫中追逐嬉戏,他们的笑声与远处沱龙峡的漂流尖叫,共同奏响新时代的田园牧歌。
在平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麻辣王子的自动化生产线上,每小时有30万包辣条下线。这个坚持"零添加"的家乡企业,用传统工艺与现代标准征服了国际市场,2024年销售额突破15亿元,产品覆盖160多个国家。而在"通平修"绿色发展先行区的规划图上,湘鄂赣三省交界的红色旅游精品线已初具雏形,"韶山—宁乡—平江"线路入选全国红色旅游1号线路,让"红色孤岛"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枢纽。
法治与文明为这片土地注入持续发展的动能。景区里的"旅游法律服务站"30分钟内就能调解消费纠纷,幕阜山的法治教育长廊用AR技术普及环保法规,平江酱干、长寿炸肉等12项特产获得地理标志保护。当游客在"非遗工坊"亲手制作酱干时,不仅能尝到百年工艺的醇厚,更能触摸到规范发展的温度。
站在天岳幕阜山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示范区的蓝图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景区的串联、道路的联通,更是精神的共鸣、文化的共兴。这里有红军营的战壕与杜甫墓的诗碑相映成趣,有辣条工厂的流水线与皮影戏的光影交相辉映,有海外侨胞的投资项目与乡村振兴的田野相得益彰。
亲爱的海外游子们,当你们在异国他乡看到"平江制造"的标签,当你们在唐人街听到熟悉的乡音,当你们在族谱中追溯祖辈的足迹,请记得家乡的门永远为你们敞开。这里有你们儿时爬过的幕阜山石,有你们母亲晾晒的烟茶香,更有需要你们共同书写的未来篇章。
回来看看吧!看看天岳书院的晨光如何照亮新一代的脸庞,看看汨罗江的春水如何滋润两岸的沃野,看看乡亲们如何用双手把"将军县"的荣光续写。无论是为红色文旅出谋划策,还是为产业升级牵线搭桥,无论是带着子女回来寻根,还是把先进理念带回家乡,你们的每一份参与,都是给这片土地最好的礼物。
平江的故事,是革命先烈用热血写就的史诗,是文人墨客用笔墨绘就的画卷,是海内外游子用深情编织的纽带。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有一种精神,穿越时空而不朽;有一种牵挂,跨越山海而不渝;有一种邀约,饱含赤诚而滚烫。
我们在平江等你,等你共赴一场穿越千年的约会,等你共谱一曲新时代的华章。因为这里,永远是你魂牵梦萦的故乡,永远是你可以依靠的港湾,永远是你精神的原乡。(记者 苏囿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