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河•特写篇 | 北大中华文化研究所所长周易玄速写
周易玄是我的“老有所乐”博客圈的管理员。一个十多岁的博主为什么会加入我的“老有所乐”博客圈?我又为什么挑选他担任“老年博客圈”的管理员?我开始阅读他的博文,总感到他是一位城府很深的国学大师,没有很深的国学功底,断然写不出那种哲理深刻的学术文章;年轻博主怎么会主动加入“老有所乐”博客圈?我上网查看一下,发现他在易学界的声望很高很高!
于是,我就请他担任“老有所乐”博客圈的管理员,他也乐于承担。这样,我与他的交流机会就更多了,经过多次交流,我才知他是我的贵州老乡,很讲礼仪,学识渊博。
我为我们贵州有这样一位青年才俊而骄傲,尤其是在那因历史谬传的贵州“三无”的影响尚未消除的年代,“周易玄”的成功,让我们这些贵州游子撑腰壮胆;再加上北大教授孟杰等这样一些青年才俊,真让我们扬眉吐气了!
我就很想约他一见。但因他的讲学活动非常忙,又不愿打扰而耽误他的研究,只是向他浅浅地表达了这个意愿,他却记在心里了!
一次,他到深圳弘法寺讲学,就挤时间由他的一位学员开高级轿车从弘法寺专程送他到深圳市宝安区我家里来看我。握手问候之后,经他自我介绍之后,我才知道原来他是一个20来岁的年轻人,真是大出我的意料之外,深感自古英雄出少年。
经过长谈,我才知道他是我们相邻的金沙县沙土镇人,我的同班同学陈安祥还是他们学校的老师。
他的原名叫廖彬宇,字中天。他爷爷原是我们毕节地区中医院的领导,具有很深的国学基础,后调贵州省机关工作,没有逃过反右的劫难。他父亲曾经到贵州日报工作,后来回到家乡。
他自幼便有伟大抱负,初中没有毕业,就退学专修《易经》,进而自力更生、外出游学,成效非常显著!
从此,我与他的交流就更多了!他给我的印象就是:年龄上的风华正茂,研究中的少年老成!我知道他很忙,唯恐影响他的学习和讲学,不愿多打扰他,联系就少了一些。
好在他后来的情况在其“周易玄”的博客上有所介绍,无须赘述,请看看他博客上的自我介绍和网上搜索的结果,详见文后的(附件1、2)。
2004.3.7.于深圳附件1:周易玄的博客等级:26 博客积分:2456 博客访问:143,071,239 关注人气:64,271 ,粉丝82900人。
关于博主 周易玄,原名廖彬宇,字中天。无党派人士,独立学者。出生于后八零时代。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祖籍贵州金沙。18岁始游学各地,兼及讲学;22岁始,受聘于清华、人大等高校客座讲学,并任海内外多家企业、集团董事及顾问;23岁后定居北京,同年撰写《干支哲学——天人视野下的终极关怀》;25岁,受聘南京师范大学,任研究员、兼职教授;26岁,任北京大学教育文化与品牌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与应用课题组副组长;27岁任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所所长。迄今他已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
附件2:周易玄说:对我自己影响最大的三首诗[转载]于贵州的特点是稀奇古怪北京大学 周易玄
【博主按】今天和贵州大正基业集团公司老总、春晖使者王渝权先生商谈春晖大学堂事宜,期间多次谈到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所所长、春晖使者周易玄先生。
周易玄学历不高,但学问极大,言谈也充满机趣。他先后在贵州正大基业公司和自己的母校金沙五中设立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与应用实验基地,开办国学讲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我认为这个事情的意义在于,能够将北大的资源对接到家乡,同时又能在家乡营造学习国学的氛围。”
一次,记者马晓鸣问他,“作为贵州人,您认为贵州文化值得研究的有哪些?”
周易玄脱口而出:贵州的特点是“稀奇古怪”。他说,我总结贵州的特点是“稀奇古怪”四个字,可从这四个方面去进行思考。稀是我们贵州独有的稀缺资源;奇是地形地貌的奇特;古是古老的民族文化值得深深挖掘;怪是民族个性产品的开发与挖掘。其实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
周易玄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源于他的博学与多思,更源于他的志向与人格。这志向来自哪里?回来浏览周易玄的博文,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尤爱《略谈教育与文凭》。分为两篇转载,便于分享。冒昧改动了标题。
小时候喜欢读诗,有这样几首诗对我的影响特别大,对我未来的人生,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其一,是我九岁时登贵阳黔灵山,看到清人吴旦的诗:
山因特立始成峰,人能独行方堪传。
纵使岱山高万丈,若无孔子亦枉然!
这首诗启发了我,做人应该具备独立的人格与自由的思想,这就是古人教育极为看重的特立独行。
记得我18岁退学时,同乡的萧锡义先生赠我一言——千古不多独行人。这样的勉励,是我内心最受感动的。做到人格的独立,才会有自由的思想。曾国藩说“自拔于流俗”,当独立了也就有自主的力量了。庸俗带不走我,诱惑迷不倒我。我知道自己要什么,做什么。只有具备这种精神,这个人才可能站得起来,顶天立地。
其二,是我七岁时读到的袁枚的诗:《咏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还自来。
苔花虽然小,也学牡丹开。
我的老家在贵州一个偏远小镇。贵州历来是山高皇帝远的地方。中国文化有一个脉络的变迁,但似乎都与贵州关联不大。从古老的红山文化,到中原文化,到齐鲁文化,又到荆楚文化,三湘文化、巴蜀文化,似乎都没有贵州什么事儿。
我们出生在贵州,就好比生长在阴暗地域的青苔,缺乏阳光照射,不受重视。所以袁子才这首诗,让我树立了人生的志向。大山之子,也可以学牡丹花开。
后来我曾写过一副对联:继黄老心传,须知圣由天纵;承孔孟道统,讵不德合时中!
贵州的文化土壤,相比齐鲁大地、中原大地等而言,确实相对薄弱,然而薄弱并不代表就不能直与天通。
心性通了,就与天相感通。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所以绝学可以“传承”,同时也可以“下载”。下载,也就是“天纵”。古人云: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只要能建立起本心,也就建立了天心。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再荒漠的土地,也受天地日月之恩泽,这是真正的自信。
第三首诗:
雨后山中蔓草荣,沿溪漫谷可怜生。
寻常岂借栽培力,自得天机自长成。
这是一种独立自强的精神。(作者:高致贤,2023年10月15日将上述两文连接于深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