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农村风俗习惯 堵不如疏

石平 石福涛
2025-08-19 16:46 文娱
来源:中国新报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道人先生、风水先生因与民间习俗深度交融,在群众中有着特殊的影响力。他们的活动贯穿于婚丧嫁娶、建房选址、命...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道人先生、风水先生因与民间习俗深度交融,在群众中有着特殊的影响力。他们的活动贯穿于婚丧嫁娶、建房选址、命名择日等民生大事,既是传统习俗的参与者,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民间行为规范。若能加以正确引导,使其在移风易俗中发挥积极作用,对推进乡村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反之,若放任其不良行为,则可能成为乡村治理的阻碍。结合实际,现就引导道人先生、风水先生参与移风易俗提出几点建议。

一、正视现实影响,明确引导价值

农村群众对传统习俗的依赖,使得道人先生、风水先生在民间事务中具有天然的“公信力”。无论是老人过世后的安葬安排、新房建造的选址择日,还是婚育、升学等人生节点的仪式筹划,群众往往愿意听从其意见。这种影响力若用之于善,可成为推动移风易俗的助力;若被滥用,则可能滋生问题。例如,部分从业者为敛财,故意延长白事法事天数、夸大风水禁忌,不仅增加群众经济负担,还可能因长时间聚集引发火灾等安全隐患;在坟地、宅基地选址中忽视邻里关系,甚至煽动矛盾,易引发纠纷冲突。因此,对这一群体的引导,不是否定传统习俗,而是要扬弃结合,让其服务于乡村文明建设。

二、具体引导建议

1. 强化教育管理,筑牢法治底线

乡镇党委政府应主动将道人先生、风水先生纳入乡村治理视野,摸清底数、建立台账,定期组织学习培训。重点学习《宗教事务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以及乡村移风易俗“一约四会”(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相关规定,明确其行为边界。通过教育,引导他们摒弃“唯利是图”的倾向,树立“合法从业、服务群众”的理念,避免因不当言行引发矛盾或安全事故。

2. 尊重习俗惯性,融入乡村治理

移风易俗需循序渐进,不能简单“一刀切”。可依托道人先生、风水先生在群众中的威信,引导其参与乡村治理辅助工作。例如,吸纳其加入民间调解组织,在涉及婚丧嫁娶、宅基地纠纷等与传统习俗相关的矛盾中,发挥其“说得上话、劝得入耳”的优势,协助村两委化解纠纷。同时,鼓励他们带头践行简约适度的婚丧礼仪,如主动缩短白事法事天数、拒绝借机敛财,以自身行动影响群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

3. 完善衔接机制,防范矛盾前置

针对建房选址、坟地择址等易引发纠纷的环节,建立从业者与基层组织的衔接机制。要求道人先生、风水先生在提供服务时,主动了解地块权属及邻里关系,若发现潜在纠纷,应劝导当事人优先与相关方协商,或及时向村两委、乡镇报告,由基层组织介入调解,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通过这种“服务+预警”的模式,避免因迷信“风水”而忽视现实利益冲突,减少群体性事件风险。

4. 加强正向激励,树立行业标杆

对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积极参与移风易俗、主动化解民间矛盾的道人先生、风水先生,可通过村规民约表彰、乡镇通报表扬等方式给予肯定,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同时,对借机敛财、煽动矛盾、违反法律法规的从业者,依法依规进行批评教育或处理,形成“正向引导、反向约束”的良性氛围,推动行业风气向好。 

道人先生、风水先生作为农村传统习俗的重要参与者,其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引导”二字。既要尊重传统习俗的文化根基,也要通过规范管理、正向激励,促使其摒弃陋习、服务群众,让这一群体成为推动移风易俗、维护乡村稳定的积极力量,为乡村振兴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石平 石福涛)

责任编辑:张锐
中国新报新闻报料:cnnmnews@163.com
中国新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京ICP备2024097673号-1

Copyright @ 中国新报网

2024-2025.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