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东南州召开质量强州建设推进会

石平 杨正安 姚敦根
2025-05-08 19:54 热闻
来源:中国新报

 

       5月7日,贵州省黔东南州质量强州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召开质量强州建设部署会,分解《黔东南州2025年质量强州建设推进计划》,分析该州质量工作短板与优势,锚定“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开局目标,认真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和“质量强省”工作要求,将质量强州作为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

 

       州直49个质量强州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派员参加会议,州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州联席会议办公室副主任陈步飞同志主持会议并作动员讲话。

 

      会议要求,要以“质量强州”深度融入“质量强省”大局,立足黔东南实际,奋力打造民族地区质量强州新高地。对标省级部署,细化任务高效推进。紧扣《贵州省2025年质量强省工作要点》,制定“1+4+N”任务体系,即围绕1个总体目标(质量竞争力指数全省第一方阵),实施“产业提质、标准引领、品牌培育、安全护航”4大行动,细化54项重点任务,对接省级考核指标。

 

       聚焦酸汤、蓝莓、三穗鸭等特色产业,制定全产业链标准50多项,培育“贵州精品”企业25家,助力全省打造生态食品生产基地;落实林下经济质量追溯覆盖率100%、特色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步提升,为全国绿色农产品供给提供保障;重点工程验收合格率100%,争创“鲁班奖”优质工程,为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贡献力量;服务质量擦亮“多彩贵州”。4A级景区标准化服务全面达标,联动“村超”“村BA”文旅IP打造“黔品黔货”展销窗口,助推全省旅游提质增效。

 

        会议指出,必须将每项任务与省级发展要求精准咬合,确保“省有部署、州有行动”。聚焦国家战略,以“新质生产力”破解发展命题,“推动产业发展科技化、产业链式现代化”要求,创新探索民族地区质量提升新路径。

 

       标准赋能特色产业,酸汤产业构建“原料无公害绿色种植—非遗工艺向现代裂变式发展—营销数字化电商经营模式”全流程标准体系,推动“凯里酸汤”年产值突破80亿元,提供酸汤经验全国可复制发展思路;数字护航生态观,依托“贵质通”平台实现全州大中企业质量数据互联,扫码溯源酸汤产业基地建设、蓝莓农残指标,打造“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数字桥梁;非遗创新文化IP,苗绣、蜡染技艺融入国际设计,推出“黔工黔艺”品牌产品50个,助推台江苗绣订单持续增长,全州苗绣作品国际化营销,为传统文化创造性、新颖性和科技性提供质量支撑。

 

      “质量强州既要响应国家战略,又要激活地方特色!”要以新质生产力打通“生态优势—质量优势—经济优势”转化通道,为西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探路。围绕国家“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目标,黔东南州将质量强州与乡村振兴、民生改善深度融合。

 

       守护“舌尖安全”,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整治覆盖100%行政村,食品安全协管员全域配备,筑牢“从农田到餐桌”防线;夯实“安居工程”,倡导农村自建房“工匠持证上岗”、易地搬迁质保工程,让群众住得安心;激活“品牌富农”,打造“苗侗山珍”区域公共品牌,雷山银球茶因标准高于国标,带动茶农亩均增收近千元;数字便民“可感可知”,结合实际在社区建设微体育公园、增加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数量,以质量提升回应群众期盼。

 

       会议明确,将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尺,确保每一项任务直抵民生福祉。强化机制保障,构建联动“大质量格局”。创新三项机制:政策领航机制,州联席会议办公室要搞好政策解读,联合贵州大学、品牌促进会等高校、行业组织培养“质量专家”500名,破解民族地区人才瓶颈。

 

       建立闭环管理机制,实行“月调度、季督导、年考核”,与单位绩效考核等次挂钩,倒逼责任落实。优化社会共治机制,开通“12315”监督平台,探索质量“红黑榜”曝光平台创建,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治理体系。会议全程围绕“特色产业提质、质量基础护航、质量品牌培育、质量惠民暖心”四大提升行动,结合职能部门特点,逐项分解任务目标。

 

       会议号召,全州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以质量强州建设为引擎,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新篇章贡献黔东南力量!(本报记者 石平 通讯员 杨正安 姚敦根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张锐
中国新报新闻报料:cnnmnews@163.com
中国新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京ICP备2024097673号-1

Copyright @ 中国新报网

2024-2025.All Rights Reserved